来源:
作者:
责任编辑:张掖中院
发布时间:2025/7/30 9:27:06
阅读次数:
晨光里核对卷宗,暮色中奔赴现场,执行法官的日历总写满 “在路上”。文书上的铅字要变成群众手中的公正,就得踏遍泥泞、磨破嘴皮。见过当事人紧锁的眉头舒展,听过那句 “终于有结果了”,便知所有奔波都值得。执行难,但难不倒守护正义的决心。——山丹法院五级法官助理 于建功
2020年7月,当我卸下校徽戴上法徽,怀着对法律职业的憧憬踏入法院的大门时,内心充满了庄严与期待。刚到在执行局时,我对执行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的“强制执行”四个字。随着工作的深入,我发现现实远比书本复杂得多,执行不仅是让“纸上权利”得以实现,更要让胜诉当事人拿到真金白银。

第一次跟随老同志外出执行,面对情绪激动的被执行人家属,我手足无措,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。那一刻,我深刻意识到,法院工作不仅仅是法律的适用,更是与人沟通、掌握法与情的度、化解矛盾的艺术。为了尽快适应工作,我积极向同事请教办案思路和工作方法,在参与办理一个个案件的过程中,一次次成功或失败的经历,都成为我宝贵的财富。我逐渐领悟到“刚柔并济”的真谛,“霹雳手段”之下,也要有“菩萨心肠”,要放宽视野的尺度,更多关注案件背后具体的人和事。
执行要有服务大局的意识。在办理一起涉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时,该案申请人经营困难,面临资金扭转时,被执行人起初对执行工作置若罔闻,以消极态度对抗法律义务。经过和申请执行人的沟通配合掌握到被执行人在外省参加会议时,我连夜和同事驱车奔赴近千里,与申请人会合后迅速锁定被执行人行踪。然而,被执行人态度消极、拒不履行,甚至以“拖字诀” 挑战司法权威,执行工作一度陷入胶着。为打破僵局,我现场向其“释法说理”,人民法院对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、裁定的,可以予以罚款、拘留,构成犯罪的,依法移交公安机关侦查追究刑事责任,经过长达3小时的释法说理,被执行人最终履行了案款,该案以 “强制威慑 ”实现案结事了,兑现了当事人的胜诉利益,更为企业的经营困难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执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。在我们加大执行力度的同时,也面临着被执行人的反执行能力不断加强,被执行人与我们“打游击”、“躲猫猫”,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的戏码更是时常上演。在办理一起婚姻家庭纠纷返还彩礼案件时,被执行人起初既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,也不配合执行工作,虽然双方当事人矛盾较大社会影响较大,但我们并没有放弃任何可能调解的机会,在多次上门调解无果后,在欲采取强制措施之际,我发现了该案的突破口——即被执行人的父母。在我们多次上门释法说理中,被执行人的父母督促被执行人履行了该案的全部案款,我们也顺利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积累已久的矛盾,有效避免了执行完毕但矛盾未完的情况。执行要带上一颗装有百姓的心。作为一个来自外地的干警,执行工作最大的挑战不是对法律条文的适用,而是查人找物。刚刚工作时,由于不太熟悉,外出执行时严重依赖手机导航,影响了执行办案的效率。如今,经过一年的经历,我对山丹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、甚至每个乡镇、村社都有我的脚印,宛如一本行走的“活地图”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”,作为基层法院执行干警,不能仅仅要坐在办公室里办案,更需要经常走进田间低头、走进群众身边,进得了门、找得到人,才能交得了心、执行得了案。人民群众需要的不是一个“执行机器”,更需要的是一个懂得“换位思考”、懂得善意文明执行的执行法官。有人说执行是“法律的最后一公里”,我更觉得,这是用脚步丈量民心的路。从手足无措到从容笃定,从只懂得法条到兼顾情理,成长就藏在每一次耐心解释的话语里,每一回为群众奔赴的脚步里,每一个让公平照进现实的瞬间里。这条路,我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,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执行干警的使命与担当。